江苏信保 > 专题专栏 > 党史学习教育 > 党史故事 > 正文
从地下到地上——铭刻李大钊不朽功勋的墓碑
2021-03-30 09:52:00

来源:李大钊烈士陵园

播报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徘徊在李大钊烈士陵园,静静仰望着李大钊烈士汉白玉雕像和纪念碑,人们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这句诗。1933年,李大钊公葬仪式现场响起的“李大钊先烈精神不死”的口号,仍穿越时空回响。在李大钊烈士革命事迹陈列室中央,陈列着一块特殊的墓碑。这块墓碑曾埋于地下长达50年之久,铭刻着李大钊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见证着那段血雨腥风、激荡人心的历史岁月。

这块墓碑由何而来呢?原来,这是由中共地下党组织为李大钊镌刻的。揭秘这块墓碑背后的故事,首先我们要沿着历史的足迹,追寻李大钊奋斗的初心和历程。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他父母早逝,身世孤苦凄凉,在十岁时便与同村姑娘赵纫兰结了婚,当时又处于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之际,因此他从小勤学苦读,养成了执着坚韧的性格,立下了救国救民之志。为表明志向,求学期间他将自己的学名李耆年、字寿昌,改为大钊、字守常。钊者刀也,他改名立志,志在守正笃实、循道致远,用大刀铲除一切不平。

为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李大钊求学报国,不图虚名浮利,只为深研政理,足迹遍布永平府中学堂、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和日本早稻田大学。来京后,李大钊办报救国,参与创办《晨钟报》《宪法公言》《每周评论》,参与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李大钊是一代青年的思想领袖和导师,他号召青年乘风破浪,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在李大钊的教育和影响下,毛泽东等一批进步青年开始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后来回忆:“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毛泽东因此称李大钊为“真正的老师”。

李大钊指引广大青年深入社会、深入民众,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奔走南北,努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开拓了北方革命新局面。

李大钊坚持不懈的革命斗争,引起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恐慌。反动军阀以“假借共产学说,啸聚群众,屡肇事端”为由,下令通缉李大钊等人。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在北京被捕入狱,随后被判处绞刑。4月28日,李大钊从容就义,时年尚不足38周岁。

李大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这块墓碑正是他一生奋斗历程的写照,他奋斗的初心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紧密相连。

这块墓碑为何被埋入了地下呢?这是因为它是在异常险恶的环境中,为李大钊公葬秘密准备的。

李大钊壮烈牺牲后,其灵柩寄厝在北京市(当时为北平)宣武门外下斜街的长椿寺,5月1日重新装殓后移往宣武门外妙光阁旁浙寺。李大钊以身殉主义,平日不惜储蓄,把大部分收入都用于了革命事业,因而家中没钱料理丧事,加之反动势力的百般阻挠、迫害,竟导致李大钊的灵柩在浙寺存放了六年之久。直到1933年,中共河北省委、中共北平市委决定为李大钊举行公葬。

1983年3月18日在新建的李大钊烈士陵园举行李大钊烈士和夫人移灵安葬仪式

为公葬李大钊,各界人士纷纷捐款。李大钊的亲友帮助赵纫兰办理公葬事宜,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亲自为李大钊在万安公墓代购墓穴,刘半农为李大钊撰写碑文。他们事先并不知道中共地下党组织也为李大钊公葬准备了墓碑。

1933年4月23日,李大钊公葬仪式举行。大批学生、工人、市民群众冒着白色恐怖参加葬礼。一路之上,在红色的灵柩后面送葬队伍一眼望不到头,花圈挽联白茫茫一片。一幅挽联写道:“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恨;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中共北方党组织以河北省革命互济会的名义发表《为公葬无产阶级导师李大钊宣言》,号召共产党员和一切革命者“继续大钊同志的牺牲精神前进”。公葬活动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促成了一次壮烈的示威运动,他们不惧反动军警的阻截和镇压,公开揭露反动派杀害共产党人的罪行,伸张了革命正义。

在送葬队伍行进到西四北大街时,不知从哪儿冒出来一辆骡车,紧跟着送葬人群前行。车上铺着几件破棉衣和棉花套子,还放着花圈、挽联,没有人注意车上还拉着其他什么东西。一直跟到西直门出城后,骡车加快了速度,直奔西郊万安公墓而去。这辆骡车其实是北平地下党组织雇佣的,车上冒险运送的就是为李大钊秘密准备的墓碑。

当黄昏时分,赵纫兰终于见到这块格外珍贵的墓碑,她感到无比欣慰和感动。墓碑的碑额刻有红五角星,五角星内刻镰刀锤头,下书“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背面是红色碑文,落款为北平市民革命各团体。为避免反动分子的破坏,这块墓碑与棺木一同埋入了地下。

这块墓碑有着怎样的历史价值呢?埋在地下的墓碑尘封了历史,无人问津。直到整整50年后,为李大钊夫妇迁移灵柩至新修建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时,经过几番探查,1983年4月3日,这块墓碑在李大钊烈士原墓址棺柩上方西边约50厘米处被发现。这块墓碑也由此得以重见天日,迎来了新生,成为李大钊烈士陵园最重要的革命历史文物。

细读墓碑上299字的碑文,字字珠玑,记录着李大钊的革命功绩和崇高精神。李大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忠实最坚决的信徒,是无产阶级战士最有力最好的榜样。他在中国大地上第一个举起十月革命的旗帜,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他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真正做到了“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瘅精瘁力以成之”。

李大钊革命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生命价值璀璨永恒,他伟大牺牲的精神永不磨灭,如同他自己宣示的那样:“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墓碑无言胜有言,无论是埋藏于地下,还是矗立在地上,都凝聚了人们对李大钊的革命思想、崇高精神、伟大人格的敬重与钦佩,折射出共产主义信仰的光芒与力量。大钊之行,天下为公。先烈之死,革命之花。李大钊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是中华民族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