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巾帼心向党 扬帆启航新征程
来源:中国妇女杂志 作者:任碧玉 邵玮播报
江西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这片红色圣地孕育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百年来,一代代赣鄱女儿以革命先辈为镜,传承红色基因、传唱红色故事,奋力书写时代发展的新答卷,续写红土圣地新荣光。
于都河畔,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矗立,如高高飘扬的风帆,正待启航。
当蜿蜒的长江缓缓流经华夏的中部,有一块层峦叠嶂、碧水如玉的土地。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赣鄱大地,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中国人民军队的摇篮南昌、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也在此诞生。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一百年来,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在一代代赣鄱女儿身上薪火相传,她们将红色基因融入自身血脉,在新时代开创了崭新的奋斗篇章。让我们把目光重新凝聚到这片承载着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热土,在波澜壮阔的长歌史诗里追寻那一个个赣鄱女儿的身影。
井冈山上,巾帼英雄勇向前
滔滔赣江,巍巍井冈。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此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开辟出一条成功之路,培育出薪火相传的井冈山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成立仅仅六年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站在历史转折点上,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新的寻求与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率领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转移,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崭新道路,开启了长达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革命斗争。
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革命中,涌现出来一大批巾帼英雄,她们活跃在战斗一线,用实际行动和铁血柔情诠释了井冈山精神。
连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四届、第五届主席的康克清出生于江西万安一个贫苦渔家,14岁时为了参加农民运动,她剪去了自己的一头秀发。1928年9月中旬,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率领的红四军从湘南回师井冈山,康克清喜出望外,立即组织妇女给红军筹集粮食、蔬菜,并跟着红军一起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上,康克清成长为我军第一位优秀的女译电员,并在1933年第一次单独指挥战斗,以杰出的军事才干赢得了“红军女司令”的美誉。
在井冈山,还流传着“井冈山三女杰”的故事。在当年的炮火硝烟中,曾志、贺子珍、伍若兰这三位巾帼英雄以巾帼不让须眉之志,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
“我就是要为女性争志气!”这句话出自“井冈山三女杰”之一的曾志。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她15岁就毅然投身革命,进入了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成为当时唯一的女学员,于1926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她参加了党领导的湖南暴动,并挺着四个月的孕肚上井冈山,担任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参加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在井冈山上,曾志生下她的第一个孩子,却因工作需要,还来不及细看就忍痛将他送给一位战友抚养。离开井冈山后,曾志跟随红军转战赣南、闽西打游击,创建革命根据地。她一生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却始终对井冈山魂牵梦萦。1998年,逝世前的曾志,只留下一个遗愿,就是回到井冈山。如今,她长眠在井冈山小井医院旁一棵郁郁苍苍的柏树下。
同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还有贺子珍,她是井冈山上的第一位女红军。1927年,江西、湖南两省六个团的敌人向永新扑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贺子珍和永新县委同志随袁文才、王佐的队伍一起上了井冈山茅坪,成为井冈山上的第一个女兵。1928年,江西二十七师的四个团向井冈山发起进攻,为摸清敌人情况,军委派贺子珍带领10名红军战士潜回永新。有一天,她同战士们在一个老乡家碰头,由于叛徒告密,地主民团迅速围了过来。贺子珍立即让大家转移,并顺手将桌上的材料塞进灶膛烧掉。在老乡的掩护下,贺子珍才得以安全脱险,而她的两位战友却不幸牺牲。贺子珍强忍悲痛,继续开展工作。当她顺利完成任务回到井冈山后,毛泽东同志称赞她说:“你工作很出色,很有进步。过去的一个学生娃,一个小姐,今天学会怎样干革命,怎样同工农打成一片了。”
与曾志、贺子珍齐名的还有“双枪女将”伍若兰。随部队转移上井冈山后,伍若兰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政治宣传队长。在抗击湘赣两省“会剿”井冈山的七溪岭战斗中,敌军占领了笠月亭下面的风车口,严重威胁了红军军部指挥所的安全。在这紧急关头,伍若兰手持双枪,跃出战壕,带领战士反冲锋,夺回了风车口。从此,伍若兰“双枪女将”的名号响彻井冈山。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转移。在部队途经江西寻邬县时,军部被敌人包围。为保护毛泽东和朱德等同志的安全,伍若兰率一部分战士从敌人侧翼进行突击,将火力引向自己,却在掩护撤退时陷入敌军重围,不幸被俘。敌人把她押解到赣州,妄想通过种种酷刑从她的口中得到红军的机密。伍若兰说:“要想从我嘴里得到你们所需要的东西,除非日从西方出!”同年2月12日,年仅23岁的伍若兰牺牲于江西赣州。
这四位女性的故事只是井冈山上广大巾帼英雄故事的缩影,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井冈山之花”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井冈山之歌。她们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和顽强不屈的历程紧密相连,她们的革命故事更是井冈山精神的光辉写照。
革命根据地,妇女能顶“半边天”
在江西与福建交界的武夷山脉南段,曾记录着一段光辉的红色革命历程。1929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正式形成。
在这片红色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将井冈山精神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形成了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苏区的广大妇女不仅翻身得解放,在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半边天”作用,她们是井冈山精神的守护者和传承人,更是苏区精神最好的践行者。
土地革命初期,由于中央革命根据地上的大部分青壮年或当红军或支援前线,发展农业生产的重担就落在了广大妇女身上。根据地上的妇女们满怀革命激情,不畏困难,刻苦勤学农活。广大妇女团结协作、辛苦劳动,为根据地夺得了农业生产的巨大丰收,保证了军需民用,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
除农业生产外,广大妇女在拥军优属支前工作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她们组织洗衣队、补衣队、做鞋队、慰劳队等支援红军。有人把自家养的猪卖掉买布料做草鞋,还有人把自己出嫁穿的衣服剪成布条织草鞋送给红军。在扩红运动中,根据地的广大妇女积极动员自己的亲人参军参战,涌现出了许多母送子、妻送郎的动人事迹。更值得赞颂的是,很多妇女和男同志一道奔赴战场,参加战场上的医疗服务和政治宣传工作,不少女同志还直接投入战斗,为革命解放事业贡献了青春和力量。正如当地民歌所唱,“革命红旗迎风扬,妇女耕田又开荒,支援红军打胜仗,多收粮食送前方”。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大部队在江西于都集结,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由于长征之路异常艰险,组织仅选派了30名女红军随中央红军一起突围远征。她们之中,有个头最小,却承担着照顾四位伤病员重任的“袖珍姑娘”危秀英;有为了革命胜利,只能把难产出生的孩子留在路边的革命母亲陈慧清;还有从来没有骑过马,完全靠一双“解放脚”和顽强的革命毅力走完长征的“小脚女人”危拱之。这30名女红军勇敢地跟随主力部队一起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啃树皮,没有人有怨言,没有人轻言放弃。据统计,除3名同志因特殊情况途中留在当地开展革命工作外,其余27名同志都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的胜利,可谓是人类历史上一大壮举,它离不开红军主力的不畏艰险、奋勇向前,同时,也离不开那些掩护红军主力集中和突围转移的三万留守红军。在他们之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在江西苏区留守的巾帼英雄们。1934年10月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为发展群众的游击战争告全苏区民众》后,留守在江西苏区的女干部、女战士和家属们迅速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最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以武装自卫,以扰乱和牵制敌人,以帮助和配合主力红军作战”,保护苏区人民的“生命、儿女、土地、财产”。
时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第二届执行委员和中央候补执委的李美群,在丈夫牺牲后,忍痛将孩子托付给婆婆,继续着革命事业。她与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曾山、省军区司令李锡凡等同志一道,组成江西省游击队,转战在宁都、兴国、永丰、乐安、宜黄的崇山峻岭之间,为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一路保驾护航。
1935年春天,时任长冈乡妇女委员部主任的曾宪招所在村庄来了一群失散的红军,曾宪招仔细观察后,以对唱革命山歌的形式发现这是项英、陈毅领导的,经过九路突围后幸存的革命队伍。与同志们相认后,曾宪招当起了大家的“后勤部长”,她冒着危险,每逢初一和十五,趁着敌人开禁允许群众进山砍柴的机会,把粮食藏在挑柴的竹杠中,把食盐溶进棉袄里,一次次为红军送去救济粮。
这些留守在江西苏区的广大女战士,虽然没有直接参加长征,但她们同那30位随军出征的女红军一样,用行动践行着伟大的苏区精神。她们和前线的战士“并肩作战”,共同绘制了二万五千里的磅礴画卷。
毛泽东同志指出,妇女在革命战争中是决定革命胜败的一股力量。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真实的数据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上的广大妇女,尤其是江西妇女所展现出的“半边天”力量,正是因为有她们的辛劳付出和背后支持,根据地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她们的精神融汇在伟大的苏区精神中,融汇在伟大的长征精神中,更融汇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之中,激励着一代代江西女儿不断奋斗,勇往直前。
新长征,江西女儿再出发
于都河畔,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矗立,如高高飘扬的风帆,正待启航。不远处,坐落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文献实物、一个个沙盘模型,都向后来人无声地讲述那段峥嵘岁月。而一个个江西女儿,用自己的话语和行动把长征精神编成了歌,在赣鄱大地上代代传唱。
肖婷婷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她的太外公温煌均是于都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外公的叔叔和伯伯也是红军,参军后就都再也没有回来。当她17岁成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讲解员时,觉得特别神圣:“当我把亲人们的故事讲给观众们听时,仿佛用这样的方式实现了与亲人们的‘重逢’。”立志成为一名专家型的“红色”讲解员的她,策划开办了线上红色文化宣讲栏目“长征源头话初心”。肖婷婷还是长征源合唱团的成员,即使是在怀孕和哺乳期,她仍坚持演出,“几十年前,一支支富有感召力的赣南山歌吸引了苏区儿女参加红军。几十年后,我希望用新时代的《长征组歌》让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总书记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江西女儿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条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进,用热血和青春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传承着长征精神。
江西澡下镇的一座大山里,有一位老师,坚守大山40余年,把青春献给三尺讲台,她就是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的女主角支月英。从19岁风华正茂来到深山,到如今两鬓斑白初心不改,她走得最多的是崎岖山路,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教好深山里的孩子。学校不通汽车,她就和同事步行二十多公里山路,用肩挑、用手提,把孩子们的课本和生活用品一趟又一趟地运上山。山村的家长重男轻女,不让女孩读书,她就走门串户,动员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甚至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垫付学费,没让一个孩子辍学。她用共产党人的信念把爱意播撒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让这份爱生根发芽,承载起贫瘠山村的绿色希望。
走进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的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旧址,仿佛看到当年的妇女干部们热火朝天开展工作的场景。在这里,写下了中国妇运史上诸多第一:第一次实行了男女同工同酬,颁布了第一部婚姻法……在解放妇女、培养妇女、团结妇女、组织和发动妇女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的建树。今天,这里的妇联干部牢记历史,在新时代新长征的路上创新不辍,为建设富饶家乡,带领姐妹们昂扬奋斗,以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赓续红色精神。
江西省妇儿工委办常务副主任、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葛溪乡雷兰村第一书记鲍莉芸,走在了为农村孩子“扶智”的最前线。为了解决经常有孩子不慎落水的问题,她向省妇联申请资金,在村里每个水塘边建起防护栏,并为孩子们请来防溺水课讲师,提升孩子们的防护知识和溺水自救能力。鲍莉芸还带领驻村工作队在村里建起儿童书屋,在村里开展“书香飘万家,我们一起读书吧”读后感评选和朗诵比赛,在孩子们接触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将努力和勤奋的种子播撒在他们的心中。
鄱湖之畔、赣江之滨,还有无数艰苦奋斗的江西妇女,她们是脱贫攻坚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更是山乡巨变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她们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精神,让革命老区在新时代绽放出新光辉。
井冈山神山村村民彭夏英曾是村里最贫困的人,“3双筷子、3个碗、1箩谷子”就是全部家当。2016年2月2日,总书记来到神山村,看望慰问当地群众。彭夏英将总书记的关怀化为脱贫致富的巨大动力,她拿出了建房的积蓄,开办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从此摆脱贫困过上了好日子,还带动乡亲共同致富,推动成立神山旅游管理协会,组织16户群众开办了农家乐,从业人员56人,占到全村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2019年,她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她的家庭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彭夏英成为井冈山精神新时代的“代言人”。
远山近岑,切换的只是视角,一脉相承的是宏图。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江西女儿满怀光荣梦想、肩负使命重任,重整行装再出发!她们会永远铭记、世代传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江西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红色精神,奋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